|
|
1827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貝多芬逝世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7 09:25
|
|
|
1827年3月26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827年3月26日(農歷1827年2月29日),樂圣貝多芬逝世。
樂圣貝多芬逝世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
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國小城波恩。他的父親是宮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惡習。從4歲起,貝多芬就受到父親嚴格的音樂訓練,他整天被關在屋子里練琴。貝多芬很早就學會了演奏鋼琴、管風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長笛,13歲就當上了宮廷劇場首…
|
1827年3月26日(農歷1827年2月29日),樂圣貝多芬逝世。
樂圣貝多芬逝世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
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國小城波恩。他的父親是宮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惡習。從4歲起,貝多芬就受到父親嚴格的音樂訓練,他整天被關在屋子里練琴。貝多芬很早就學會了演奏鋼琴、管風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長笛,13歲就當上了宮廷劇場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
由于家境貧困,貝多芬小小年紀便承擔起家庭重擔,因而沒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在劇院里接觸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充滿社會生活題材的喜歌劇以及歐洲各國文豪的作品,靠自學成長起來的。他17歲時,母親去世了,年輕的貝多芬作為一家之主,同生活頑強地作斗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革命影響到德國,正在波恩大學作旁聽生的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信仰共和制,熱愛“自由、平等、博愛”,推崇人民、斗爭、勝利,他把這種信念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至死不變。
1792年,貝多芬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去深造和創作。他曾跟隨著名作曲家海頓學習作曲法,可是老師不能接受學生創作中大膽的革新精神和自由思想,兩人產生分歧,學習因此中斷了。以后,貝多芬靠不懈的努力,為自己贏得了聲譽。他先是被公認為靈感豐富的即興演奏家和維也納最好的鋼琴家,后來又被公認為優秀的作曲家。
但痛苦一直伴隨著貝多芬。從27歲起,他的耳朵漸漸地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同時,他還遭受著失戀的折磨,心愛的姑娘一個個離他而去。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貝多芬表現出極其旺盛的創作力,寫出了許多杰出的作品,如《月光奏鳴曲》、《第二交響曲》、《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曲》、《曙光奏鳴曲》、《熱情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奏鳴曲創作的頂峰。另外還有《第四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作品中最完整的典范之一。
貝多芬還創作了《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成就的頂峰。曲目第一次演出時盛況空前,曾受到觀眾五次鼓掌歡迎,而當時歡迎皇族也不過用三次鼓掌禮,因此引得警察都出面干涉。貝多芬在自己的作品里謳歌歡樂。他覺得所有的管弦樂器還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打破常規,在最后樂章中引入了人聲的合唱,歌詞是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第九交響曲》成了交響樂作品中的不朽之作,而貝多芬也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音樂上的成就并沒有使貝多芬擺脫貧病的境地。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偉大而痛苦的一生結束了。
樂圣貝多芬逝世
樂圣貝多芬逝世
貝多芬雕像(維也納)
貝多芬的一生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不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后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于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后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后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干」。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于「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后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后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圣不擅人間事
由于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后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圣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歡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于達成心愿。「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臺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后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于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后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余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5日(星期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