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4月15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
1914年4月15日(農歷1914年3月15日),中國拒絕接受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McMahonLine):是1935年起偽造的。
舊說法:是1914年西姆拉會議后個階段由英方代表威廉·亨利·麥克馬洪(HenryMcMahon)命名的,其依據英國探險家為英屬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于英屬印度和中國的邊界,表示單方面的侵…
|
1914年4月15日(農歷1914年3月15日),中國拒絕接受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是1935年起偽造的。
舊說法:是1914年西姆拉會議后個階段由英方代表威廉·亨利·麥克馬洪(Henry McMahon)命名的,其依據英國探險家為英屬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于英屬印度和中國的邊界,表示單方面的侵占欲望。英國政府遲遲未敢公布,1936年非法的麥線才開始出現在英屬印度地圖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標定界”。
藏南地區段:1913年提出的,侵占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包括門隅、珞隅和察隅)。噶廈地方政府和歷屆中國中央政府都沒承認過。
緬甸段(后來大體重疊于1941年線):主要涉及江心坡、野人山地區。歷代政府沒承認1914年麥線緬甸段。大體重疊于1941年交換線:1941年民國政府用換文形式被迫同意英國提出的中緬界線,是抗日戰爭中期中國危險高峰期被迫換取英國支持(不阻擾)抗日的產物(英國發出封閉中國戰時生命線滇緬公路的卑鄙威脅)。
不能混淆麥線緬甸段與1941年線的性質差別:一個是搶,一個是換利益。印度混同麥線緬甸段與中緬界1941年線,欲參照藏南段。
新發現:麥克馬洪線是1935年起偽造的:
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麥克馬洪線”。麥線的降生是1936年首次公開提及此詞,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采用編造歷史、銷毀證據、出版偽書等不光彩手段偽造出來的,1938年偽裝成舊書,孰料仍有兩冊真書劫后余生,真相昭然。
1914年4月15日,威廉·亨利·麥克馬洪對英方約稿作了部分刪改。
27日,英方提出修正案,作少許讓步。英藏代表先行簽字后,英方威脅中國代表簽字,并聲稱如“不于今日畫行,則約稿中之第二、第四兩款全行刪去,即與西藏訂約,不再與貴員商議”。中國代表陳貽范被迫于約上草簽,但隨即聲明:“畫行與簽押,當截然分為兩事,簽押一層,必須奉有訓令而后可。”
28日,中國政府接獲陳草簽報告后,立即去電聲明:“執事受迫畫行,政府不能承認,應即聲明取消。”
29日,又通知中國駐英公使劉玉麟:“陳使為勢所迫,以個人不正式之畫行,本政府不能承認。”
中印邊界爭議
①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占領。
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
②中段,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中國占領。
③在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中國已占領此地。
以上三段合計,印度共占領中國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于兩個半臺灣省,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這樣大面積的領土爭端,在現代國際社會中,是一個國家非法侵占別國領土的最大案例之一。
“麥克馬洪線”(以下簡稱麥線)是英國殖民者與印度政府單方面對中、印邊界的非法劃線,遭到了國民黨政府、西藏地方和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強烈反對。
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卻引起印度政府的不安與百般阻撓,并進一步蠶食中國的土地。
1951年,印度趁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派印軍大舉向“麥線”推進。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3月22日,向我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其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印友好,對印度的武裝侵犯和無理要求,一直采取克制、容忍的態度,為兩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印度卻認為中國的忍讓是軟弱可欺,而變本加厲地在邊界制造事端。
1962年10月17日、18日,入侵印軍在東、西二段同時向中國邊防軍發起猛烈炮擊,中國人民解放軍只得奮起反擊。
第一階段作戰
10月20日至10月28日,在東段的克節朗、達旺地區,西段的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區,中國邊防軍對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印軍總計有22000人,中國軍隊投入10300余人的兵力。東線由張國華、譚冠三、鄧少東、王亢負責指揮;西線由何家產指揮。先后進行了“克節朗戰役”、“達旺追擊戰”、“西段反擊戰”、“加勒萬河谷激戰”、“攻克紅山谷”等五大反擊戰,給印軍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作戰
在東段,以西藏軍區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實施反擊;以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在西段,以新疆軍區1個團的兵力,向班公洛地區反擊。
經過二個階段的反擊戰,歷時一個月,中國邊防軍共全殲印軍第七、六十二、炮第四旅,基本殲滅了第十一、四十八、六十五旅,還殲滅了第五、六十七、七十、一一四、一九二旅各一部。擊斃印軍旅長辛格準將以下官兵3900余人。繳獲火炮300門、飛機5架、坦克10輛、汽車400余輛。印度三易國防部長,最后尼赫魯親自指揮,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敗局。
中國邊防軍取得了重大勝利,但為了和平解決兩國邊界爭端,中國邊防軍主動撤退到1959年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后來又將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俘虜等分批、分期地全部交還印度,從而博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后方支援
中國邊防軍的自衛反擊戰,地處高寒缺氧、終年積雪的高原,后勤保障十分重要。西藏、新疆地區群眾,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線作戰。共有5.2萬余名民工、1.1萬民畜參加了支前工作。新疆喀什、阿克蘇、庫爾勒等地,調集了1054輛汽車、挑選了2224名青年干部和民兵參加支前運輸。在搶修錯那至達旺戰區公路中,有2000名民兵、民工協助工兵的工作,連續奮戰了17個日夜。地方支前群眾搶修道路、橋梁,運送彈藥、糧食,搶救傷員等,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我邊防軍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狀
時至今日,無論是原中華民國政府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傳統邊界應位于喜馬拉雅山與阿薩姆平原結合處,而印度堅持麥克馬洪線,并在某些地段越過了麥克馬洪線,結果引致1962年的中印戰爭。今日,中印東段邊界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并不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