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94年4月23日中國思想家、文學家魏源誕生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13 11:00
|
|
|
1794年4月23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794年4月23日(農歷1794年3月23日),中國思想家、文學家魏源誕生。
魏源(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
|
1794年4月23日(農歷1794年3月23日),中國思想家、文學家魏源誕生。
魏源(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魏源學識淵博,著述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圣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海國圖志》是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一部,也是他作為地理學家的代表作。該書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種。
魏源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為基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編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擴充為60卷本,次年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問世,魏源吸取該書和其他資料,于咸豐二年(1852)增補為100卷本。
《海國圖志》內容豐富,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技術,乃至宗教、文化等情況,并附有世界地圖、各大洲地圖和分國地圖等。此書旨在喚起國人,學習外國的長技,興利除弊,增強國力,抵抗外來侵略。它與成書時間相近的《瀛環志略》是中國學者編寫的最早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魏源七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九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
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
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年),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動亂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里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并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后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圣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于海外國非贏,令不行于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官無不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筑堤治水。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后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
咸豐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后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凈土四經》。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11日(星期五)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