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23年4月25日釋迦牟尼誕辰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fā)布時間:2021-03-15 16:40
|
|
|
623年4月25日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公元前623年4月25日(農(nóng)歷公元前623年5月25日),釋迦牟尼誕辰。
釋迦牟尼誕辰
釋迦牟尼(佛陀)(公元前前623—公元前543),佛教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原名喬達摩·悉達多,農(nóng)歷公元前623年的5月月圓日誕生于古代印度迎毗羅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搬屽饶材帷保?ā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種族…
|
公元前623年4月25日(農(nóng)歷公元前623年5月25日),釋迦牟尼誕辰。
釋迦牟尼誕辰
釋迦牟尼(佛陀)(公元前前623—公元前543),佛教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原名喬達摩·悉達多,農(nóng)歷公元前623年的5月月圓日誕生于古代印度迎毗羅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搬屽饶材帷保?ā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亦譯為“文”,是尊稱,意為“仁”、“儒”、“忍”、“寂”。合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幼年時慣于沉思,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痛苦極為同情,于是他研究解脫的方法。
在29歲時舍棄王位,離別妻兒,出家修道。經(jīng)歷了6年的苦行,并無成果。他走到菩提場的一棵華缽羅樹下,鋪上吉祥草,向東盤坐,冥思49日,終于戰(zhàn)勝魔障,獲得徹底覺悟而成為佛。時年35歲。
公元前543年農(nóng)歷五月月圓日夜半入滅(去世)。
生平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凈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國途中,于藍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撫養(yǎng)成人。關(guān)于釋迦牟尼生卒年代,南傳和北傳的佛教有不同說法。據(jù)漢譯《善見律毗婆沙》“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傳佛教或認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說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育,29歲(一說是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zhàn)爭威脅,對當(dāng)時的婆羅門教不滿,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開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跟隨“數(shù)論”先驅(qū)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xué)習(xí)禪定。后到尼連禪河附近樹木中單獨修苦行6年。認為苦行不是達到解脫的道路,轉(zhuǎn)而到伽耶(菩提伽耶)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后達到覺悟。時年35(一說30)歲。先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向其侍從阿若憍陳如等5人說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進行傳教,并組成傳教的僧團,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衛(wèi)城受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傳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稱為十大弟子。80歲時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2500多年前的一個凌晨,明星現(xiàn)于天上,在一棵菩提樹下,有人忽然發(fā)出了一聲贊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人就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自這天以后,釋迦牟尼就四處傳播他在菩提樹下靜悟出的關(guān)于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等道理。
不盡的歷史長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東方的一大片遼闊土地上,釋迦牟尼的香火綿綿不絕,一部中國文化史,乃至東方文明史,大多數(shù)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辯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義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經(jīng),是蘊藏豐富的文化藝術(shù)的珍品。
今天,我們正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的艱巨任務(wù),這首先要求我們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對于曾經(jīng)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巨大,甚至構(gòu)成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一部分,并對我們民族心理意識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的佛教文化,我們當(dāng)然應(yīng)該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釋迦牟尼故事》畫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資料,數(shù)十幅形象親切,色彩絢麗的故事畫面,概括了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編者還根據(jù)佛經(jīng)給每幅彩畫配上了生動的文字說明,另外,對于佛教有關(guān)的小常識也作了一些介紹,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將是一個源遠流長,其妙無窮的世界。
這類題材的畫冊,在我國屬首次出版,我們希望讀者在欣賞具有濃郁異國情調(diào)和宗教氣氛的優(yōu)美畫面時,除增長一些有關(guān)佛教文化的知識外,對其中的玄妙因素應(yīng)有所理解。
本畫冊資料極珍貴,不僅可供從事宗教、文化、文學(xué)、藝術(shù)、美術(shù)等工作的同志參閱,也是中外旅游愛好者必備的參考書,是廣大青年研究中國歷史、哲學(xué)、宗教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奧,編者學(xué)力不逮,謬誤之處,恭請指正。
佛祖釋迦牟尼,世界聞名
在中國各地任何一處佛教名勝之地,一年四季,千百萬海內(nèi)外游客絡(luò)繹不絕,在這里,人們仰面對著他的像,誰能輕易地拒絕它那震憾心靈的無窮魅力呢?它滿面的攝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難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悅、寧靜、莊嚴(yán),何等的親切、灑脫、超然!在這微笑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內(nèi)心世界?是慈祥、仁愛,對人世苦難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脫、輕松,早就看破滾滾紅塵,洞查人間一切煩惱?隨你怎樣猜想,你始終不容易忘記: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中國幾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如來”!
1、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chuàng)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jù)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夢象受孕
(夢象受孕: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而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nèi)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恒河邊有個迦毗羅衛(wèi)國,國王叫凈飯,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后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后之夢是何預(yù)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后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圣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后,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jīng)·卷第二》、《大壯嚴(yán)論經(jīng)·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br />
3、七步蓮花
(七步蓮花:佛陀在藍毗尼花園從母親的右脅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蓮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摩耶王后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游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fēng)和日麗,生機暢達?;▓@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來佛經(jīng)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fā)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xiàn)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fēng)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后,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托付她撫養(yǎng)王子。
姨母養(yǎng)育,園林嬉戲(圖片來源:上海靜安寺)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鐘愛。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xié)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帶領(lǐng)玩耍。后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jié)婚,撫養(yǎng)王子更為盡心。
(命名大典:佛陀以轉(zhuǎn)輪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間,佛陀的父親凈飯王非常地疼愛自己的兒子。佛陀被命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jié),身體異常健康,發(fā)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仙人占相:佛陀的父親請來了著名的大仙人來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訴凈飯王:您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偉大的覺者!可惜我老了,無法聽聞他的妙法了。)
(得入四禪:太子見老鷹捕食蛇,心生悲憫,觀察到眾生的苦惱,而入禪定,得入四禪。)
5、出游感苦
(文武過人:太子16歲,精通所有學(xué)問與武功,可謂文武雙全)
(成親娶妻:父王見太子終日悶悶不樂,便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子迎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
(深受愛戴:太子與妻子深受百姓的愛戴。)
(見丑生厭:太子夜見宮女們的睡覺時的丑態(tài),對輪回生起了極大的厭惡。)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于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游,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見生老病死之苦,于眾生生大悲憫,于輪回更生厭離。)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游,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游,見一死者,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游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后,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6、夜別妻兒
(夜別妻兒: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間,離開了妻子兒子)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愿,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shè)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后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wèi)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7、夜渡凡塵
(遠離王城:太子終于下定決心,放棄世俗的富貴繁榮,而去追求能讓自己與一切眾生解脫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煩惱痛苦輪回的方法。)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墻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后。佛經(jīng)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zhí)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fā)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br />
于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發(fā)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jīng)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xiàn)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br />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fā)
(削發(fā)更衣:悉達多削去了如煩惱一樣的發(fā)絲,換上了梵天送來的衣,開始修行。)
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fā),且發(fā)誓言:“我今剃除須發(fā),愿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xí)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9、面壁靜心
(難忍苦行:悉達多向所有世間的“成就者”們求學(xué),嘗試了世間所有的修行方式,達到了世間能達到的所有頂端境界,但他發(fā)現(xiàn)并沒有達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棄了苦行。見天神于空中彈琴,了悟了中道。)
釋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臥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后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xué)習(xí)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后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tài)”。
于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于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欲苦行,以求解脫。
10、六年苦行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jié)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fēng)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fā)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顎,強壓內(nèi)心,汗如泉涌,據(jù)說,由于他凈心守戒,不臥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頭一結(jié)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zhuǎn)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于不飲不食起來。終于,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于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11、牧女獻糜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牧女獻供:一位牧女向悉達多供養(yǎng)了奶粥,悉達多因此得以恢復(fù)體力而重新開始修行。)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yǎng),發(fā)愿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后,體力強健,已回復(fù)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fā)。
(發(fā)愿成佛:佛陀發(fā)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發(fā)愿曰:如若能成佛,則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12、樹下靜悟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后,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fā)下誓愿:“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樹下參悟:佛陀于菩提樹下參悟,發(fā)誓不成正覺不離此座。當(dāng)雨水下落天氣寒冷時,龍王現(xiàn)身為佛陀遮風(fēng)擋雨。)
他重新調(diào)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jié)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jīng)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tài),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xiàn),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后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13、魔女炫媚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欲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魔女獻媚:佛陀的參悟驚動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個女兒前來魅惑佛陀,試圖讓佛陀放棄參悟,然而佛陀不為所動)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yán)飾,羅殺臨風(fēng),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tài),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xùn)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tài),只見骷髏骨節(jié),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后,意念一轉(zhuǎn),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14、眾魔敗陣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shù)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水淹魔軍:魔王見佛陀不為魔女所動,大為惱怒,派遣魔軍前來妄圖殺害佛陀。此時堅牢地神現(xiàn)身護持佛陀,水淹魔軍。)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凈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涌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卜鸾陶J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br />
(魔軍敗退:魔王波旬的種種手段都沒能得逞,終于敗退。)
15、大悟成佛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xiàn)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xiàn)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成等正覺:佛陀終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諦,嘆曰: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從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的慈悲與智慧)
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fā)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梵天獻花: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覺,特前來向佛陀獻花,以此緣起懇請佛陀為眾生宣說妙法,讓一切眾生成就佛陀一般偉大的生命品質(zhì)。佛陀慈悲應(yīng)允。)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16、鹿苑傳教
釋迦牟尼成佛后,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佛陀于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開始了教化眾生的事業(yè)。)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yīng)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欲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欲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于中道,能導(dǎo)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后,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dǎo)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舶⒘_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br />
17、佛陀收徒
此后,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舍,專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聲的摩訶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衛(wèi)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釋迦牟尼弟子甚多,相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十大弟子。
(游行教化:佛陀帶領(lǐng)著弟子們秉承著中道,履行著簡樸的行為態(tài)度,四處游行,應(yīng)機教化著所有有緣的眾生)
眾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眾生。
18、佛陀說法
釋迦牟尼組建僧團后,常端坐千葉蓮花臺上,向僧眾弟子講經(jīng)說法。
他所說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為佛門三寶。所謂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言,戒飲酒食肉。
釋迦牟尼宣講之法,主要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大略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種種痛苦的現(xiàn)象,即所謂“苦海無邊”;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欲和貪欲,國想脫離痛苦,必須根除欲望,遵循佛門的正確途徑,證入常樂我凈的涅盤境界。
另外,釋迦牟尼還主張種姓平等,他說:“不應(yīng)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釋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見于《阿含經(jīng)》〕
19、佛陀省父
(父王逝世: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并為他開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后,佛陀盡職孝道,親自抬父王的棺槨,為世人以身作則。)
釋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東面的靈鷲山結(jié)茅小住,其時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這時,他聽說父親凈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訶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羅衛(wèi)國。
凈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領(lǐng)群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釋迦牟尼返回故國后,廣宣佛法,許多親族和百姓,也爭相求度。迦毗羅衛(wèi)國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個月后,凈飯王病逝。釋迦牟尼為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遺骨,造塔供養(yǎng)。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20、重見妻兒
釋迦牟尼回迦毗羅衛(wèi)國后,他的妻子耶輸陀羅攜其子羅睺羅也前往恭迎,其時羅喉羅年方七歲,聰明智慧。
(見昔日妻:佛陀與昔日的妻子耶輸陀羅相見,并對她作了重要的開示。)
釋迦牟尼向他們宣講佛法,后來也先后度了他們出家。羅喉羅、阿難、優(yōu)婆離皆修成阿羅漢果,一起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滅度后,阿難由于聽法多,記憶力強,遂誦出佛陀所講的人生宇宙的實相真理,優(yōu)婆離亦誦出佛陀為弟子們制定的行持法規(guī),記錄下來后,就是佛氏三藏書中的經(jīng)藏和律藏。
耶輸陀羅后來與釋迦牟尼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門后,成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21、采花獻佛
(升天說法:佛陀應(yīng)天神的邀請,不動而上升天宮為了報答母親之恩德而升天說法)
(重返人間:佛陀在天宮說法后,沿著天梯下返人間,眾天神恭敬圍繞。)
釋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歷傳教,一日于林中樹下靜坐,頭上光環(huán),巍巍無量,如日月之光,輝映四方。
村中有一貧窮少女,為大家作傭人,她善良賢淑,敬信三寶。當(dāng)時遙見佛祖,心懷喜悅,苦于無力,不克供養(yǎng),即去荒野,采集香花鮮果,供獻佛陀。
釋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發(fā)大慈悲心,對她說法,并道:“一切眾生,皆當(dāng)隨時隨處出至誠心,廣植善因。勿以貧賤為尤,勿輕視小的施舍,以為無福。
少女聞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隨佛以離塵也諸濁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脫。釋迦牟尼度她出家,號為妙花。
22、佛化無惱
(如幻解脫:有一王子貪戀自己美麗的妻子而不愿隨佛出家,于是佛帶他來到天上。王子見天女容貌美麗至極,反觀人間女子更像狒狒一般,于是以此因緣而出家。后來佛陀為了幫助他斷除淫欲,而帶他去看了地獄中因過分貪著美色而感應(yīng)到的烈焰痛苦,于是這名王子真正地解脫了。)
舍衛(wèi)國有一人,名叫無惱,身材魁悟,力超壯士,勇猛好斗,從師一婆羅門,有一天,師父唆使他清晨執(zhí)利刀出門,到中午時,若能殺夠一百人,把百只指頭穿成指發(fā)(一環(huán)狀裝飾物),飾之就能升天成神。
無惱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殺,如獅搏兔,劍到指脫,國內(nèi)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釋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趕去解難。
這時已近中午,無惱撿點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尋人不得,恐錯過時間,心中焦躁。恰逢無惱母親,已做好午飯,怪子不歸,出門來尋。無惱心智模糊;欲殺其母,以湊指數(shù)。
釋迦牟尼趕到,遮到前面。無惱舍母追佛祖,誰知力竭也追趕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從邪師,傷生害命,造無邊罪,豐能妄想成道?”無惱驀然醒悟,擲刀道傍,五體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隨佛出家,永離邪綱。
23、佛度獵人
摩揭陀國王舍城外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極多飛禽走獸,于是許多人操弓持駑,大肆獵殺禽獸。
釋迦牟尼心中,眾生平等,人類畜生,本無差別,某日見一獵人,射獵飛雁,一雁中矢,哀鳴墮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護傷雁勸告獵人道:“大雁生長川澤湖泊之間,與人無爭,有什么罪惡,要受到你誅戮呢?要知道,人若殺生害命以自濟活,乃是罪孽深重的業(yè)障,若不自拔,報應(yīng)將如影隨形,就在目前。”
獵人聽了佛祖之言,感悟悔過,忙取藥給雁治傷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點化他道:“慈悲為本不傷眾生,博愛濟眾福常隨身?!鲍C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門五戒,以脫苦厄。
24、馴服醉象
釋迦牟尼還有一堂弟,叫提婆達多,也隨眾出家。他驕傲狠戾,妒忌佛陀,想爭奪僧團領(lǐng)導(dǎo)權(quán),分裂佛教。他誘惑摩揭陀國王子阿闍世殺害了崇奉釋迦牟尼的父王頻婆沙羅。后來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們又假意請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頭醉象,欲趁機殺踏,釋迦牟尼帶領(lǐng)五百弟子,往城里而來。百姓恐佛被醉象傷害站在城頭,請佛陀不要過去,醉象卻昂頭甩動長鼻,直奔佛陀,釋迦牟尼毫不畏懼,迎了上去,伸開五指似雄獅怒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后來,阿闍世王覺悟,歸佛懺悔。提婆達多黨徒離散,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無處容身,氣憤而死。
25、收比丘尼
釋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輸陀羅都先后皈依了他。同時有更多的婦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許多希望加入佛教僧團,釋迦牟尼也準(zhǔn)許了她們的請求。
他說:“我今分眾為四眾,在家二眾。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為比丘,女的名為比丘尼,這是出家的二眾。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男的名為優(yōu)婆塞,女的名為優(yōu)婆夷,這是在家的二眾。”
本圖即為釋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況,傍側(cè)僧人為阿難。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樂善好施,忠誠于佛法,并能傳教布道。她們?yōu)榉鸾痰膫鞑ズ桶l(fā)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26、不蓄金銀
“五戒”再加上不觀聽歌舞,不著華鬘,不坐高廣大床,過午不食,不蓄金銀財寶,即為佛教的沙彌“十戒”。
釋迦牟尼強調(diào)人生皆苦,貪愛皆是苦因,錢財是人所貪愛之物,變化無常,終將消失。欲解脫人生痛苦,就應(yīng)舍去貪愛之物,消除貪欲之念,這才可能達到?jīng)]有痛苦的涅盤境界。
圖中倒臥地上之人,穿金戴銀,廣積財寶,貪得無厭,但是財寶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貪欲只會使他更為痛苦而無片刻的心理安寧。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寶,才能登上“佛筏”。從無知,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過生命的長河,到達智慧的彼岸。
27、象猴得渡
釋迦牟尼一日坐在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靜思,一只獼猴手捧蜜果,一頭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睜慧眼詢問其故。
獼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親眷數(shù)百,每日攀樹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獵射殺我輩,伙伴盡皆喪身,我幸攀樹枝蕩過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說:“我所居處附近有一惡人,對我象群十分兇狠,陷阱捕捉,刀箭殺傷,我為避滅禍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護。
釋迦牟尼聽后,對象猴說道:“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濫施強暴的人終將受懲。你們欲要解脫苦厄,須精修磨煉?!闭f罷遂與象猴同飲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連禪河,溺水而死,待轉(zhuǎn)世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脫。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處,仍有遺跡可尋。
28、普渡眾生
?、俜鹜訋ьI(lǐng)摩訶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彌羅國傳教。
②國內(nèi)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當(dāng)時久旱無雨,他就到曠野撒谷物喂鳥,以此向天祈雨。
?、叟A先父母年邁多病,他盡心奉養(yǎng),非常孝順。
?、芘A先妻子賢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菟脤W(xué)不倦,略有積蓄,就請妻子購回書籍學(xué)習(xí),求取真知。
?、夼A先勤勞仁厚,常于夜半起來為飼養(yǎng)的性畜加添飼料。
?、叱种院悴皇菩械呐A先為佛陀賞識,就吩咐摩訶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聽了迦枼尊者的種種教誨,明白了許多真諦,遂皈依了佛陀,后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佛渡眾生
?、俟庞《饶彝訃炒逵幸簧倥袃?yōu)那陀耶。她父母雙亡,一人為生。
?、谒龜[設(shè)一個小攤,出售水果蔬菜等雜貨。由于買賣公平,生意還不錯。
?、酆髞?,她與同村一個青年經(jīng)為夫婦,婚后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務(wù)。
④不久,她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樂趣。
?、菘僧惡镁安婚L,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正在菩提樹下坐禪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佛陀對她講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別離苦。生活在塵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邇?yōu)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計,便求助粼里時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顧不及,無力相助。
⑧她深感喪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憶及佛陀的教誨,決心脫離苦海。優(yōu)那陀耶皈依了佛門,佛陀應(yīng)允收她為徒。后來,她精心修行,終成正果。
30、普渡眾生
?、僦杏《饶α_拘陀國有位婦女名叫波摩,她丈夫雖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織,感情甚篤。
②每逢丈夫在田間忙碌時,波摩忙完家務(wù),總要到田里去幫助他。他們還有兩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塾幸惶?,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邊的樹下給小兒子喂乳,大兒子在海灘上嬉戲。她輕拍小兒子,幸福充滿她心田。
?、艿?,人世間的幸福不會是長久的,波摩哪里知道,當(dāng)她喂完幼兒,把他放在樹下的時候,災(zāi)難已開始降臨她身上。
⑤正在田地收割莊稼的丈夫,被竄出的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發(fā)身亡……
?、抟恢粌疵偷呢z?,忽然從天而降,叨起樹下的幼兒,剎時便無影無蹤……
?、叽蠛O破鹆藳坝康睦藵?,卷起了正在海灘的大兒子……
⑧短短的一天之內(nèi),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嬌兒。她悲痛欲絕,望著正在焚燒丈夫遺體的火焰,深感世間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誠地祈求解脫。在佛陀的點化下,她潛心修行,勇猛精進,后來成為有名的佛門女弟子。
31、佛說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們這樣說:
以前有一國王叫勒那跋彌,他秉性善良,體察民情,
得到百性愛戴,由于無子,他虔誠祈禱天帝,
不久王后就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人稱善事太子,
太子少時即十分聽慧,熟讀經(jīng)書,深明其義理。
他常端坐菩提樹下靜思,或聽僧眾誦經(jīng)講道,
看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經(jīng)郊外,見農(nóng)夫犁田,便下車試之,隨即看見了這樣一件事——耕地之時,地中的許多蟲蟻被驅(qū)出:一只蛤蟆趁機飽餐蟲蟻;爾后一條蛇又吞食了蛤蟆;接著一只大雕飛來啄食了那條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尤不樂。他一面隨國師遍訪名山,求學(xué)尋道,一面勸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體恤民間疾苦。后來,當(dāng)善事太子到了紺琉璃山時,眾多天女手持珠寶,奉獻于他。佛陀最后說道:那時的善事太子,就是現(xiàn)在的我啊!勒那跋彌國王就是現(xiàn)在的凈飯王,那時的王后就是我母親摩訶波耶。
32、雙林滅度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羅雙樹林間,這地方四面各有兩株娑羅樹,枝枝相對,葉葉相映;中間綠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錦;香氣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難在雙林中設(shè)席鋪床,然后頭北面西,右脅著席,疊足安臥,中夜之時,他對弟子說完最后的遺教,便默然無聲,安祥圓寂。
釋迦牟尼雙林滅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們無不泫然流涕。皆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佛的遺容,緬懷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訶迦葉主持了葬禮,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舉火焚化。薪盡火滅,摩訶迦葉取出舍利(高僧遺體焚燒后留下的珠狀物),分為八份,用凈器裝盛,分送八國造塔供養(yǎng)。
(最后供養(yǎng):佛陀接受了最后一次的供養(yǎng),以表現(xiàn)出疾病這樣的方式提醒弟子們時刻不要忘記無常,并表示即將進入大涅槃的境界。)
(入大涅槃:佛陀對弟子們做了最后的開示后,安詳?shù)赜遗P,進入涅槃。所有的人都因佛陀入滅而悲泣難止,大地震動,人神共悲,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唯一依靠將離他們而去。佛陀并沒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樣選擇長久地住世,而是這么早就示現(xiàn)涅槃,因為他擔(dān)心弟子們會因為他的長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見佛陀的良苦用心!然而佛陀的化身雖然離開了眾生,法身卻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于佛陀創(chuàng)立的僧團之中,存在于法本文字之中,存在于整個虛空界,只要有一個眾生哪怕是微小的螻蟻需要他的幫助,只要因緣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時一樣無二無別。)
33、佛光普照
釋迦牟尼靜坐菩提樹下得大覺悟后,創(chuàng)立了佛教基本教義,他廣收門徒,組建僧團,度人不計其數(shù),總計其一生,說法四十余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功德無量。
自他滅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學(xué)理,編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經(jīng)。
他的生平事跡,也隨著佛教在亞洲地區(qū)的傳播而流傳開來,并逐漸被后人賦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為法力無邊的佛祖。
我國漢族地區(qū)人們習(xí)俗上稱他為如來佛,如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此真如達到佛的覺悟?!叭鐏碚?,乘如寶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大乘佛教認為有許多佛,故如來并不一家專指釋迦牟尼。
|
|
|
上述內(nèi)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zhuǎn)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biāo)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及時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chuàng)致敬!??!
|
免責(zé)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nèi)容系網(wǎng)友投稿或編輯轉(zhuǎn)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
2、本頁面內(nèi)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guān)作品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5日(星期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