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37年5月22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逝世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4-13 16:28
|
|
|
337年5月22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337年5月22日(農歷337年4月22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逝世。
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usIMagnus),全名為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ValeriusAurelius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距今已1682年),羅馬皇帝(306—337年在位)…
|
337年5月22日(農歷337年4月22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逝世。
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全名為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距今已1682年),羅馬皇帝(306—337年在位)。
自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美國學者馬恩針對君士坦丁大帝重塑基督教的評論
公元312年一天夜里,羅馬附近的米爾維亞橋,憂思滿腹的君士坦丁正在對第二天即將到來的大戰感到發愁,當他眺望星空之際,突然看到蒼茫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四個碩大無朋的火紅色的十字架,伴隨著這樣的字樣:依靠此,你將大獲全勝。這個被后人廣為傳誦的遙遠而虛幻的情節,實際上預示了世界歷史上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變化即將發生。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于今塞爾維亞的尼什。他來自世家大族,但據說是他父親君士坦烏斯和他的旅店女仆的私生子。當時正值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制,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副手,年輕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長為帝國上層建筑的重要人物,他曾到東部帝國的皇帝戴克里先軍中服役,并在對埃及和波斯的戰爭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干升任高級軍官。305年,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連同時退位,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邊,隨父轉戰不列顛等地。306年,君士坦烏斯病逝,君士坦丁在軍隊擁立下繼位為西部帝國的皇帝。但是,帝國的部分將領不服,于是內戰爆發。經過6年的征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上述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帝國。
與此同時李錫尼也控制了東部帝國的政權,形成了兩帝并立的局面。兩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等。但統一帝國的野心終于使他們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進犯并擊潰李錫尼,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干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后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制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里。他規定造幣、面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制度也有很大影響。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后,致力于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并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于達到了它的頂峰。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廷的地理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并擴建了拜占廷,并于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廷,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
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歷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羅馬帝國前期的信仰是綜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眾多神邸的多神教,羅馬人基本上處于信仰自由的境況。在此之中,篤信一神論的基督教顯得特別另類。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由于他們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羅馬舊神,因此多次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
早在尼祿時代,年輕的基督教就遭到歷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后在三世紀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亞努斯(253—260年)時代,又一次遭到殘暴迫害。到了戴克里先(284—305年)時代,自稱羅馬舊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運。在此之間,也有一些皇帝對基督教采取寬容的態度,基督教在公元1—3世紀中仍呈迅速發展之勢,到3世紀已有教徒600多萬人,羅馬境內已有教堂1800多個。
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徒的成分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大地主、富有工商業者和官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儀式逐漸變得復雜,教義也更趨向于順從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也開始了解基督教。這就是君士坦丁時代到來之前基督教的狀況。
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并不信基督。也許是他長年征戰所見的血流四野的疆場,逐漸使他產生了“罪愆”觀念,并從精神上投向當時看來充滿仁愛思想的基督教會的懷抱,也許是他母親和妻子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因為她們都是虔誠的教徒。而流行最廣的說法,則是本文開頭出現的奇異情景,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啟示下嬴得了米爾維亞橋戰役的勝利,并從此眅依了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這是基督教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于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只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系,其中正統教會主張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歷山大里亞主教阿里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只有圣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于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于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里烏斯派為異端,將阿里烏斯革除出教會。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并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這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聯想到摩尼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余年的飄蕩之后,終于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歷史舞臺上。聯想到尼西亞大會的作用,可以預見,假如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人類歷史上曾涌現過無數杰出的帝王,如亞歷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秦始皇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余,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的影響只局限于少數國家地區,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實際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制、圣誕節、普世精神、懺悔和感恩精神等等。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應居于這個帝王排行榜之首位。
點評
歷史上對君士坦丁大帝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測從未停止過,但最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大帝能夠將個人的精神信仰同國家、民眾的需要相結合,將前任懼怕不已的洪水猛獸變為自己統治之浩浩蕩蕩的支持力量。因勢利導、順應民意,這是歷來建立成功統治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可惜像君士坦丁這樣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統治者是何其少也。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6日(星期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