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40年5月27日19世紀“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4-19 20:37
|
|
|
1840年5月27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840年5月27日(農歷四月廿六),19世紀“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1840年5月27日,當帕格尼尼在法國尼斯去世時,著名的匈牙利音樂家弗朗茲·李斯特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在訃告上寫道:“我毫不猶豫地說,再也不會有第二個帕格尼尼了。”
李斯特的話也許太絕對化了。不過在音樂史上,像帕格尼尼那樣在生前死后的長時間內受到如此熱烈稱贊的人,確實是不…
|
1840年5月27日(農歷四月廿六),19世紀“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1840年5月27日,當帕格尼尼在法國尼斯去世時,著名的匈牙利音樂家弗朗茲·李斯特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在訃告上寫道:“我毫不猶豫地說,再也不會有第二個帕格尼尼了。”
李斯特的話也許太絕對化了。不過在音樂史上,像帕格尼尼那樣在生前死后的長時間內受到如此熱烈稱贊的人,確實是不多見的。
自從1828年在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演出成功后,這位意大利小提琴家簡直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1831年更在巴黎和倫敦引起巨大的轟動,此后盛況歷久不衰。
在音樂史上,帕格尼尼被譽為19世紀“小提琴之王”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他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擴大了它的表現力。他的樂曲和演奏對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柏遼茲、拉赫瑪尼洛夫等人的創作和演技都有過深刻的啟發和影響。因此,作為一個例外,帕格尼尼打破了一條歷來為音樂界所公認的法則:不朽的偉大只有作曲家才能獲得。恰恰相反,帕格尼尼贏得永久的稱頌,主要不是由于他創作了許多首名揚樂壇的小提琴曲,而是由于他的演奏。
例如,帕格尼尼寫過一支十分難懂的曲子《無窮動》。據說,直到現在,只有最優秀的小提琴家才能演奏它,但是也得花3分30秒鐘方能奏完。而帕格尼尼自己演奏起來,只需3分鐘就行了。這說明什么呢?據計算,這就意味著每分鐘帕格尼尼必須奏出126個節拍,即1008個音符。更主要的是帕格尼尼以完美的音色把曲子解釋得極其明了,正如德國小提琴大師路德維格·斯波爾說的:“他連拉得極快的時候都非常和諧!”
帕格尼尼這種非凡的技巧,很自然地引起研究者對他的手的注意。
在馬賽時,西拉斯·皮隆迪醫生觀察到,帕格尼尼的鎖骨已經形成這么一個樣子,使他僅靠下巴而不用左手支撐,就能讓小提琴牢固地保持恰當姿勢,而可以熟練自如地演奏。皮隆迪指出,曾經有人以為他的指頭特別長,這是一大誤解。他的手指不動的時候確是長短正常,只是顯得格外的纖細。但“在演奏時,他能夠伸張得長一點兒……”。皮隆迪尤其驚異于“他左手的模樣和柔軟實在獨特無比,例如,他能夠把拇指往后翻到不尋常的地步,而且毫不費力”。巴黎的醫生弗朗西斯科·本納蒂也說:帕格尼尼“能夠使左手各個指頭的第一指骨……作奇特的屈曲動作,這個動作可以不需活動整只手,就使指頭向側面作自如的屈曲——并且輕易、準確而又敏捷……”本納蒂驚嘆說:“一定是造物主讓他在實踐中完善這種構造特性”。
本納蒂的這句話頗有意思。但是并非由于“造物主”,而是由于勞動——曠日持久的勤奮練習,才產生了帕格尼尼的手。恩格斯在提出“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這一劃時代的命題時曾經指出,只是由于勞動,由于和日新月異的動作相適應,由于這樣所引起的肌肉、韌帶以及在更長時間內引起的骨骼的特別發展遺傳下來,而且由于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以愈來愈新的方式運用于新的愈來愈復雜的動作,“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它才能仿佛憑著魔力似地產生了……帕格尼尼的音樂。”
帕格尼尼的手的奧秘就在這里。只要想一想,還不到6歲,小帕格尼尼就得到愛好音樂的父親的指導,每天在房間里刻苦練習小提琴十個小時以上,除了一次病危外,從不間斷。于是,9歲就在故鄉和佛羅倫薩獨奏演出,13歲時已經成為一位小提琴家了。以后,帕格尼尼漫游歐洲和定居巴黎期間,也從沒有放松過練習。因此,看看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辛勞動,人們對他絕妙的演奏技巧,也就不難理解了。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5日(星期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