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7月1日清華北大共同發訃告:歷史學家劉桂生逝世,享年94歲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4-07-01 17:02
|
|
|
2024年7月1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2024年7月1日(農歷2024年5月26日),歷史學家劉桂生逝世,清華北大共同發訃告。
史學家劉桂生逝世,清華、北大聯名發布訃告,遺體告別儀式后天舉行。
北京時間2024年7月1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官網2024-07-01發布訃告,內容如下:
劉桂生教授訃告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桂生先生于2024年6月29…
|
2024年7月1日(農歷2024年5月26日),歷史學家劉桂生逝世,清華北大共同發訃告。
史學家劉桂生逝世,清華、北大聯名發布訃告,遺體告別儀式后天舉行。
北京時間2024年7月1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官網2024-07-01發布訃告,內容如下:
劉桂生教授訃告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桂生先生于2024年6月29日中午12時05分逝世,享年94歲。
劉桂生先生1930年8月生于云南昆明。1949年初入嶺南大學政治歷史學系,師從陳寅恪教授學習中國史,次年9月轉入清華大學歷史學系,1952年畢業。1953年結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班。同年回清華大學任教,歷任助教、講師(1965年)、副教授(1978年)、教授(1984年),曾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社會科學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北京市第七、八屆政協委員,文化部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等。1993年,調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實際招收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的第一位導師,同時主持北京大學最早的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調回清華,同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劉桂生先生長期致力于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學術思想上,受其業師陳寅恪、雷海宗、邵循正諸先生之影響,承襲“人文日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老清華會通之學術范式,以“身、心、家、國、古、今、中、外”八事相通為要領,強調治學與為人合一,注重古今貫通,中西融會,雙向互動,交融互釋,主張在不斷深化對本民族文化認識的基礎上,認識世界文化;同時在深入認識世界各主流文化的基礎上,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研究方法上,主張為學須具“預流”思想和“一線”觀念,強調跨文化、跨語際、跨學科研究,強調文本分析與語境考察相結合,對文本又須充分重視其產生條件和制作程序的不同。著有《劉桂生學術文化隨筆》《史學?史識?文化》,其中《李大釗早期政論試析》《近代學人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誤解》等代表性論文,發掘新材料,重釋舊材料,引出新結論,突破陳說,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先后主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圖說近代中國》《時代的錯位與理論的選擇》《嚴復思想新論》,主持和參與“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李大釗全集》《孫中山全集》的編注工作。其成果多次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獎項。鑒于他在李大釗、中共早期歷史、馬克思主義傳播史、新文化運動史等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劉先生于2021年獲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授予的“李大釗研究終身成就獎”。
劉桂生先生是“中共黨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學術帶頭人之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響應教育部有關“中共黨史”課程改革的指示,劉先生提出清華大學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全球政治的頭腦”為原則,充實、豐富“中國革命史”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并為教員講解新課提綱,指導重新編寫教材。此舉自20世紀80年代實施以來,效果顯著,深受學生歡迎。1994-1996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中國近代思想史專題”“中國近現代史學思想史”等課程,吸引北大、清華歷史系研究生共同聽課,加強了兩系之合作。他是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十數名,其中不少成為北大、清華、北師大等校歷史學科的學術骨干和領軍人物。
劉桂生先生熱愛祖國,堅持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信心,認為大學文化的總根莖在于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提出在文化上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創造未來”。主張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必須先給自己的靈魂安個家,即在思想上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民族命運牢牢地聯系在一起;他視野開闊,以扎實的學術功底得到國際學術界教育界的肯定。他是改革開放后國際學術交流的先行者,早在1980年,他應法國外交部之邀,前往該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巴黎第七大學、第八大學等校講學。1990--1991年及1995年兩度應聘擔任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前往該校講授“中國古代思想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史”兩門課程。此后又數次赴德講學。1997年、2000年又赴美國、俄羅斯等國進行學術交流。他先后指導美國、德國、意大利、韓國等國學者和留學生多名,為國外新一代漢學家的成長做出貢獻,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桂生先生為人正直,待人至誠,關愛學生,深受同事的尊敬和學生的愛戴。他淡泊名利,生活樸素,而于學術和思想,則孜孜以求,從不放松。他誨人不倦,甘為人梯,每有思想火花,必于第一時間講給學生。他特別強調大學的靈魂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引導學子認識學術是建立在學者生命、人格、人品之上的,要注重理性、規范和倫理的支持。他至九十余歲高齡,仍思索不已,問道不止。在生病期間,他還講述了對于晚清大儒俞樾“花落春仍在”的見解,以闡明中華民族文化自我更新之生命力。
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劉桂生先生!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2024年6月30日
定于2024年7月3日上午8:30在清華大學校醫院殯儀館舉行劉桂生先生遺體告別儀式,請參加吊唁的師生自行前往。
有關單位、團體或個人致唁電、唁函,敬獻花圈者,請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聯系。
聯系方式: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010)62785745;13269332777;lsxbgs@mailoa.tsinghua.edu.cn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010)62751652;15210597600;hispx@pku.edu.cn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網站)
此外,清華大學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官網2024-06-30發布訃告,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劉桂生先生!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5日(星期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