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3年1月9日我國戰國時期的大型編鐘復制成功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0 20:59
|
|
|
1983年1月9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983年1月9日(農歷1982年11月26日),我國戰國時期的大型編鐘復制成功。
我國戰國時期的大型編鐘復制成功
在河南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出土的一組春秋時期編鐘
1978年5月,在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了一套罕見的古樂器。這套樂器由65件大小不等、音調不同的青銅鐘組成,懸掛在架子上,叫做編鐘。編鐘是我國古代用于祭祀、慶典和宴會的古樂器。…
|
1983年1月9日(農歷1982年11月26日),我國戰國時期的大型編鐘復制成功。
我國戰國時期的大型編鐘復制成功
在河南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出土的一組春秋時期編鐘
1978年5月,在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了一套罕見的古樂器。這套樂器由65件大小不等、音調不同的青銅鐘組成,懸掛在架子上,叫做編鐘。編鐘是我國古代用于祭祀、慶典和宴會的古樂器。這套編鐘出土時分三層懸掛在鐘架上。最上層的是鈕鐘,共19件。鈕鐘最大的重11.4公斤,最小的重2.4公斤。中間和下層的鐘叫甬鐘,共45件,其中最大的重203.6公斤,最小的重8.3公斤。每件甬鐘外表都刻有“曾乙侯乍時”和有關音樂內容的銘文。鈕鐘和甬鐘上共有銘文2800多字。根據測音和銘文的內容,知道鈕鐘是定調的,每個鈕鐘上有兩個樂音。中層甬鐘有三個半八度音階,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一些樂曲。而且每組甬鐘都可以單獨奏曲,音色優美,聲音清脆嘹亮,悅耳動聽。下層甬鐘形大體重,聲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時起烘托氣氛與和聲的作用。
編鐘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全長10米左右,上下3層,通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人形園柱承托,托住了總重量達3500多公斤的65個編鐘,歷時兩千年,至今依然完好無損。鐘架旁,還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槌,作為敲鐘工具;兩根彩繪長棒,作為撞鐘工具。
1983年1月9日,曾侯乙墓編鐘的復制品在武漢通過譽定。現在,用曾侯乙墓編鐘的復制品演奏的古代樂曲,作為一個新節目,吸引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引起了國內外人士廣泛的興趣。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6日(星期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