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21年1月18日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5 20:29
|
|
|
1021年1月18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021年1月18日(農歷1020年閏12月3日),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
|
1021年1月18日(農歷1020年閏12月3日),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出生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 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因生性倔強,時人戲稱“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時期隨父親到過許多地方,對宋朝的社會問題有一些感性認識。有堅強的意志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在變法過程中矢志不渝。
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慶歷四年(1044年)進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揚州、鄞縣(今浙江寧波)、舒州(今安徽潛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不僅使王安石深刻地認識到宋朝社會普遍性的貧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認識到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由此王安石進一步認識到宋封建統治所面臨的危機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因此,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分析了宋朝內憂外患交織,財政日益困窮,風俗日益敗壞的形勢,提出了變更天下弊法及培養大批適應變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漢、唐兩代王朝的覆亡為前車之鑒,果斷實行變法。他還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思想。這封言事書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稱贊,卻沒有從最高統治集團中得到任何反應。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6日(星期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