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415年2月22日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去世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8 18:29
|
|
|
1415年2月22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415年2月22日(農歷1415年1月13日),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去世。
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去世
大學士解縉(1369年-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
|
1415年2月22日(農歷1415年1月13日),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去世。
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去世
大學士解縉(1369年-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其文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善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人物生平
洪武二年(1369年)解縉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秘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次日,解縉即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并賞褒善政。朱元璋讀后,稱贊其才。不久,解縉再次呈上《太平十策》進言。解縉初入仕時,曾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尚書沈潛對此極為惱怒,上疏誣告解縉。明太祖朱元璋由此也責備解縉“散自怒”并貶他為江西道監察御史。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解縉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他又代御史夏長文革疏《論袁泰奸黠狀》,歷陳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處罰,對此懷恨在心。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后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回歸吉水。在老家8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縉進京吊喪。時明惠帝朱允炆臨朝,袁泰乘機進誨言,攻擊解縉“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90,不當舍以行。”朱允炆聽信誨言,貶解縉為河州(今甘肅蘭州附近)衛吏。
建文四年(1402年),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面前為解縉說了不少好話,這樣,解縉才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后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與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列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后又主編《永樂大典》。
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朱棣曾經召見解縉等人說:“你們七人朝夕相處,我經常在宮中稱贊你們的勤勉謹慎。往往最初容易謹慎,而最終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則很難,希望你們能夠共勉。”于是各賜五品官服等。恰逢立春時,朱棣賜其等金綺衣,與尚書地位相同。此后內閣進言,朱棣均虛心采納。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朱棣聽后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圣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后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并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后討伐成功,并設置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并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纮、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纮、蕭引高病死于獄中。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后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后,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正統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家產。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謚文毅。解縉死后,朱高煦謀反被誅滅;安南屢次謀反,明朝設置郡縣不久最終也被迫撤銷,這些均如解縉生前所言發生。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5日(星期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