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28年3月7日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逝世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重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1 18:16
|
|
|
628年3月7日發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628年3月7日(農歷628年1月26日),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逝世。
推古天皇,日本第33代天皇(592年12月8日至628年3月7日),日本首位女天皇。父親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天皇。576年成為敏達天皇皇后。592年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后,被擁立為天皇。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圣德太子;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憲法十…
|
628年3月7日(農歷628年1月26日),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逝世。
推古天皇,日本第33代天皇(592年12月8日至628年3月7日),日本首位女天皇。父親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天皇。576年成為敏達天皇皇后。592年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后,被擁立為天皇。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圣德太子;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憲法十七條》
推古女天皇,是日本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生前就正式稱為“天皇”者。她在位期間,任用圣德太子,進行了日本史上第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將日本帶入了洶涌澎湃的改革世紀——七世紀。
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逝世
推古女天皇,原名為額田部皇女,謚為豐御食炊屋姬。她是第29代欽明天皇(539—571年在位)之女,后來嫁給了同父異母兄、第30代敏達天皇,以皇后的身份走上了歷史的前臺。關于額田部皇女的早期生活記載不多,但從敏達天皇到崇峻天皇時代日本政局的變化一直在朝著向她有利的方向發展。她是朝中實權人物蘇我馬子的外甥女,早期彼此關系十分密切。587年,第31代用明天皇駕崩,朝中局勢混亂,額田部皇女與蘇我馬子積極配合,支持蘇我馬子將宿敵物部氏滅族,并殺掉物部氏企圖擁立的穴穗部皇子,擁立了崇峻天皇。不久,崇峻天皇因顯露出對蘇我馬子的嚴重不滿,蘇我馬子先下手為強,將其謀殺。于是,額田部皇女成為無可代替的人選,被蘇我馬子推上天皇寶座,成為推古女天皇,她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公認的女天皇。
推古即位之時,國內局勢混亂不堪,固有的部民制(奴隸制)弊病叢生,地方豪強不斷兼并土地人口,以實力對抗中央,勢族大姓爭權奪利,其驕橫甚至凌駕于皇權之上。在日本的西面,重歸一統的中國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受先進的中國文化催化而產生變革也是必然趨勢。推古女皇的高明之處,不在于她本人的才能卓著,或雷厲風行,而在于她用好了圣德太子這個人物。她即位之后第二年,便冊立侄子廄戶為太子,是為圣德太子,并將朝政大權交給圣德太子處理。
圣德太子據說剛出生就會說話,可以同時聽十個人說話而將內容記得很清楚。他與推古女皇之間,是古代君臣相得的典范,正像歷史上許多這樣的例子一樣,他實行的改革,究竟哪些內容出自本人的主意,哪些來自女皇的意見,已很難分得清楚。
冠位12階,是指天皇按照貴族的才德和功績,將分等級的“冠位”頒賜給他們。冠位分德、仁、禮、信、義、智六等,每等又分大小二階。冠位可以晉升,但不能世襲。此舉遏制了貴族的特權,既有利于提拔人才,又提高了天皇的權威。
更能體現圣德太子思想的是“憲法十七條”,“憲法十七條”實際不是“法”,而是一種給官僚貴族的政治規范,其中體現了儒、佛、法諸家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內容。首先是強調天皇的絕對權威,“國無二君,民無二主,率土召民,以王為主。”其次是對官吏的要求,如忠君盡職、“以和為貴,以禮為本”、“明辨訴訟”、“見惡必匡”等。還有關于民生的內容,如“勿斂百姓”、“農桑之節,不可使民”等。
推古朝改革中對歷史影響更深遠的是對佛教的推廣。在推古時代之前,是否崇佛的爭論已在日本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由此還激化了蘇我氏和物部氏的爭斗。由推古朝始,崇佛成為基本國策,圣德太子帶頭提倡,親自注釋佛經,廣建佛寺。從此,佛教深深植根于日本的土壤,成為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的興旺有利于日本同亞洲大陸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而由皇室親自倡佛,則有助于提高皇室權威,收回了原來由蘇我氏所壟斷的佛教教權。
推古朝最大的亮點是一批又一批的遣隋使、遣唐使。日本同大陸的交往并非始于這個時代,但607年以小野妹子為使節的訪問仍然被視為中日關系史上劃時代的大事,正是因為推古朝的改革,使日本積累了接受更先進文明的內部條件,此后與中國的交流才真正有效地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推古朝的“遣隋使”共有四次,揭開了此后近300年中日頻繁交往的序幕。外國留學生成為后來“大化改新”及其它一系列改革的主力。
在圣德太子的大力倡導下,更重要的是亞洲大陸文化的大量輸入,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期,從推古朝到大化改新之間的時期,史稱“飛鳥文化時代”,佛教文化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推古天皇是第一個正式采用“天皇”稱號的日本君主(在她之前,日本的君主稱為“大王”),也是日本天皇中走上神壇的第一人,日本天皇的被神化便由此始。這與圣德太子改革中強化皇權、神化天皇的因素有關,而推古女皇本人也很好地扮演了這一角色。
從日本歷史來看,六世紀是大改革時代,包含了多次改革高潮,正是在這個世紀,日本完成了由落后的部民制國家向中世紀封建國家的質變。推古朝改革不如稍后的“大化改新”有名,也沒有觸及部民制的經濟基礎,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推古朝改革主要作用在于文化精神信念方面,其影響也比制度上的改革更為持久。這是推古天皇在本榜中排名高于孝德天皇、天武天皇的原因。
圣德太子可能比推古天皇更有名氣,更受后世敬仰,但畢竟是推古天皇給了他發揮的舞臺,
推古天皇比較好地協調了包括蘇我氏在內的各派政治勢力,也給了圣德太子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去改革。杰出人物的后盾不能被忽略,就像德皇威廉一世、意王維克多·埃曼努爾二世一樣,推古女天皇也可以被排在本排行榜中,她在本榜中列第86位。
點評:推古朝改革以教化、規范行為、移風易俗為主,起的主要是啟蒙作用,沒有涉及政治斗爭,也沒有觸及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這是不斷深入的改革中必要的第一步,而以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的稟性而言,他們也更適合擔當教化者的角色。
|
|
|
上述內容已注明媒體來源的,為本站編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明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進行處理。向原創致敬!!!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6日(星期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