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0月27日昨晚8點,今年的「雙十一」大戰正式打響了第一炮——付定金。
這是雙十一第一次把預售活動從凌晨12點調整到晚上8點。天貓官方還表示,今年會有更多人性化的改變。比如11月1號就能付尾款,湊單只要滿200元就能自動減30元等。
不少年輕人開始對雙十一產生警惕。擁有28w成員的「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豆瓣小組出現不少帶有「不要買」關鍵詞的帖子,…
|
2021年10月27日:昨晚 8 點,今年的「雙十一」大戰正式打響了第一炮——付定金。
這是雙十一第一次把預售活動從凌晨 12 點調整到晚上 8 點。天貓官方還表示,今年會有更多人性化的改變。比如 11 月 1 號就能付尾款,湊單只要滿 200 元就能自動減 30 元等。
不少年輕人開始對雙十一產生警惕。擁有 28w 成員的「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豆瓣小組出現不少帶有「不要買」關鍵詞的帖子,品類從護膚美妝到電子產品都有。而 56w 成員的豆瓣摳組「摳門女性聯合會」也有不少「已經淡定了」「雙十一決定不網購」等發言。
如今提起雙十一,部分年輕人的熱情似乎肉眼可見地開始退潮。但從李佳琦和薇婭預售第一天上百億的交易額,以及因為預售當晚「有網友向淘寶客服發消息發不出去,也有網友反饋頁面加載不出來」而導致的微博熱搜 # 淘寶崩了 #,都可以看出來,人們一邊吐槽雙十一,一邊仍舊購物欲高漲。對消費主義的那些套路,深受其害,卻樂在其中。
對此,我們采訪了一些年輕人,想看看當雙十一來到第 13 年,人們都在雙十一遇到了什么糟心事,又對雙十一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年輕人為了雙十一,做出了哪些自己都匪夷所思的努力?
如今,計算「性價比」這件事幾乎已經成了當代人刻在骨子里的 DNA。雙十一來臨之前,各大社交平臺上就已經對怎樣買最劃算展開熱烈討論:「雙十一紅黑榜 」 「雙十一千萬別踩雷 」 「2021 年雙十一,預售買便宜還是雙十一當天買便宜?」等微博熱搜層出不窮;小紅書、豆瓣也遍布「雙十一購物車作業來了」等熱門帖子。
但除此之外,有一些人意識到,在雙十一的「羊毛爭奪戰」中,他們付出的遠不止金錢,還有加班于朋友圈里的 Excel 表。
《【內部搬運】天貓雙十一超級爆款清單持續更新 ing》《李佳琦雙十一攻略文檔》《【內部資料】飛豬雙 11 官方爆款清單》...... 這些共享文檔在社交媒體被廣泛轉發,即便凌晨也常常能看到幾十個人同時在線查看,在表格里的紅、綠、黃色塊高亮標粗的烘托下,消費加班、購物內卷的氛圍油然而生。
拿出學高數的刻苦研究滿減規則、在各平臺上貨比三家斤斤計較左右糾結、起早貪黑呼朋喚友助力點贊、調好鬧鐘訓練搶貨的手速 …… 如果把為雙十一付出的時間、腦力、情緒勞動也算進去,這場買賣劃不劃算因人而異,但必然催生了不少精于消費的「購霸」。
@ 菜菜
坐標北京,想買打底褲,這幾天已經很冷了,但是要等到雙十一才打折,雙十一之前這段時間商家會故意抬高價格。這導致我沒辦法穿裙子,因為不想提前買多花錢。
另外,我看了好多關于打底褲的科普,打底褲這個東西好復雜,它由數字和字母組成,比如 800d(整得像奧運會跳水的復雜動作)。
目前,我已經在購物車里加了 8 條打底褲,分別是:300d、400d、800d 黑色、800d 灰色,1200d 光腿神器、800d 光腿神器,以及兩雙長筒襪。
@ M
雙十一可以說是我的美妝畢業考一樣,瘋狂臨時抱佛腳,學習各種美妝成分知識,做夢都在能夢到保濕得選那個成分,不能選那個。跟選擇題得選 A 不選 B 如出一轍。
@ 小緊鯉
作為一個淘寶店鋪的小主播,因為雙十一戰線越來越長,所以從十月中就得開始加場直播。時間和頻率都會加強。要是兩天連著播,我和另外兩個同事就得從早上 10 點干到晚上 7 點。嗓子還沒緩過來,新的一輪講解又開始了。
@ 你的臭寶
去年雙十一預熱,出了個蓋樓的小游戲,那段時間,一定要把每天能得到的獎勵都給得到,早上 8 點準時在蓋樓群里開始吆喝組隊,并且每時每刻關注敵方蓋樓狀況。
已經第 13 年,年輕人都得了哪些「雙十一 PTSD」
雙十一期間,世界就像被施了黑魔法一樣,出現各種異樣。
比如,手機每兩分鐘就會收到一條促銷信息,每打開一個 APP 總能跳到橙色軟件,每個人見面打招呼都會問「雙十一準備買什么」。
13 年的公共記憶,雙十一已經被寫進國民消費基因,許多人也得了「雙十一并發癥」,每到雙十一,就會不可遏制地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
@ 魚魚魚
不敢買,怕買了又要退貨,那種辛辛苦苦等了半個月居然要退掉的心情,感覺不是我拒絕消費,而是消費拋棄了我。
@大餅
每到雙十一前,任何消費,點外賣、打車、買菜,我都會有一種看啥都覺得「不行,一定哪里還能再領個券,讓我找找」。
@ 一溜煙
因為是國民購物節了。就會本能帶入「這么大牌,總不會搞啥先漲價再講價吧,幾億人眼睛看著呢」。現在已經有直播 ptsd 了,一聽到「送 ... 再送 ...」的聲音,看啥都覺得「值!」。
@ 粥粥
實不相瞞,已經有預售 ptsd 了。
去年 10 月預售,12 月到手。問客服就是「親,快好了,出貨第一時間給你發」。
@ 貝蒂
曾經因為不小心寫錯了地址,把寄去學校的東西全寄回家了,最后好不容易通過滿減省下來的幾十塊,全用在轉運的運費上了。
現在每次買東西都要再三檢查地址有沒有寫對。
@ 肥羊
雙十一已經沒法置身事外了。總會被迫參加雙十一。
讀大學的某一年(已經忘了是大幾了),早早就做好了不參加雙十一「消費主義陷阱」的決定。
但是在雙十一之前,就因為「社交需求」,我幫許多好朋友「點一下」,被迫了解規則。
雙十一那天晚上,我關掉了手機準備睡覺。但是,所有室友的手機都亮著,平時躺在床上的人換成了坐在床上、趴在床上的姿勢,如同在準備一場戰爭。越是臨近 12 點,她們的討論聲越大,空氣里彌漫著說不出來的興奮與緊張。
當 12 點來臨,有人尖叫,有人懊悔,有人把想買的東西排了序,A 優先級的沒搶到就去沖刺 B 優先級的 ……
戰爭持續到凌晨一點,而我躺在床上,像個裝死的逃兵。
雙十一之外的問題是,如何讓消費不站在年輕人的對立面
今年 6 月,DT 財經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起了「2021 年輕人消費行為大調查」并發布了《2021 青年消費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如今年輕人在消費上的趨勢是「追求真實」:
厭惡花里胡哨的包裝與營銷概念,喜歡更真實、更直接的消費環境;反感隨大流的迎合消費,真實面對自我需求。
在我們的采訪中,許多人都曾是雙十一買買買的狂熱分子,如今卻覺得雙十一「與我無瓜」。但他們并不是拒絕消費、高舉雙手向消費主義投降,而是在頭腦發熱之后,開始回歸理性。
正如播客《隨機波動》提出,我們今天討論消費主義,關鍵問題不在于我們能不能消費、或要不要消費,而首先在于,我們除了消費還有沒有別的方式來讓生活變得有意義,除了消費還有沒有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 胖猹媽媽
最初狂熱買買買,現在躺平。因為雙十一的磨練,我在購物這件事情上已經達到了新境界:有需要才買,不需要再便宜關我啥事。
@ 一顆樹
其實淘寶日常的活動也很多,幾乎一個月有兩三次「新勢力周」「春 / 夏 / 秋 / 冬上新」等等滿 200 - 15 的優惠活動,再加上一些有的沒的優惠券,折扣力度跟雙十一不會差太多。
@ 行運一條龍
謝邀,一直不參加,不參加就不會煩惱。
@ 小盒
雙十一讓我重新愛上線下購物。之前雙十一買的衣服、鞋子、包包,很多都不合適,要退掉。但是線下購物就很不錯,環境好,有服務,打折香。
而且前兩年總是覺得線下的衣服貴,買不起,但每年都要斷舍離好多淘寶店買的衣服,感覺湊在一起也能買一些不錯的設計師品牌。
@ 馬邦德
覺得身邊瘋狂買買買的氛圍已經淡了很多,倒也不會完全不買,但一切隨緣吧。當然,很多興趣愛好的發展都需要消費在背后支持,但比起從單純的買買買中獲得快感,生活或許還有其他事情更值得我花精力、花時間。
即使廣告鋪天蓋地,我還是有選擇不買的權利的,對吧。
@ 凹嗚
十幾年的雙十一,我想通了,那些「要理性消費」、「要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勸誡壓根沒效。買自己需要的不是平時做的事嘛,雙十一這種日子,就是一個時代狂歡,跟過萬圣節一個樣,不就圖一個熱鬧開心、體驗不一樣的變裝嘛。商家和銷售小天才們絞盡腦汁做的事,不就是要讓替我制造需求嘛。感情和智識太虛頭巴腦了,我現在就靠物品的更新換代來驗證,生活是有在變好。與其一邊嗷嗷反消費一邊忍不住剁手,不如跟消費主義和解。我建了一個購物文檔,列清單、做算術、研究品牌、對比各家電子產品原理提神醒腦,比玩王者榮耀強點。
來源:網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