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頭牙(農歷二月初二),中國傳統節日。“牙”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農歷二月初二日是第一個牙期,稱為頭牙。而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是最后一個牙期,稱為尾牙。
頭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土地公的圣誕日(現為農歷“二月二”)。一般農家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舉行「春祭」,祈求一年五谷豐收并祝福土地公…
|
頭牙(農歷二月初二),中國傳統節日。“牙”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農歷二月初二日是第一個牙期,稱為頭牙。而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是最后一個牙期,稱為尾牙。
頭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土地公的圣誕日(現為農歷“二月二”)。一般農家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舉行「春祭」,祈求一年五谷豐收并祝福土地公萬壽無疆;八月十五(農歷不分日或號)還要祭拜一次,稱為「秋祭」,在五谷有了收成時感謝土地公賜給人們的豐收。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是根源於人類對土地的信仰,主要為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在神明里,土地公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傳統習俗中,南方沿海地區做生意的人在農歷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拜祭后的菜肴開大餐即稱為打牙祭。農歷的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
節期重疊
頭牙節期在二月二,與龍抬頭節期重疊,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這一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熏蟲
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擊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蝎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炒蝎豆
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蝎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蝎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蝎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蝎豆不僅可以辟蝎,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蝎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吃“鼓撅”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
炒玉米
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