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夏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24節氣
發表時間:2021-02-06
|
|
|
摘要:立夏(公歷5月05-0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外文名:TheBeginningofSummer。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歷5月05-07日。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歷書:“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
|
立夏(公歷5月05-0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外文名:The Beginning of Summer。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歷5月05-07日。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歷書:“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時節,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真正意義上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若按我國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氣候特點
節氣氣溫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若按中國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雨水特點
立夏以后,南方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北方在立夏尚未進入雨季,北方雨季在夏秋之交(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由于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夏季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氣候分界線。秦嶺是關系中國南北氣候的山,它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南下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農耕條件
立夏后,日照增加,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的氣候特征表現為“雨熱同期”。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所以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于“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歷史淵源
立夏,是廿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斗轉星移時我國特定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作為指導黃河流域地區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土圭測影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依據的是“大陽黃經”劃分(1645年起沿用至今),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根據氣候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節氣習俗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深層次上,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氣的變化關系到自然節律變化,立夏陽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茁壯成長。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
嘗新活動
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斗蛋游戲
“立夏蛋,滿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游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后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里,讓孩子掛在脖子上。斗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斗破了殼的,認輸,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個斗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為什么要斗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zh )夏難”。進入夏天后,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癥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將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當然,作為一種節令習俗,“立夏蛋”有它的巫術/儀式意義所在。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夏季宜養心,人們認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習俗——吃筍,拄腿;吃豆,拄眼——人們因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酷暑苦夏、身體虧損而生的不安全感,終于在這一整套“以形補形”、支撐體魄康健的儀式中找到了消解之處。所以,過去的民間俗諺會這樣說:“立夏吃了蛋,力氣大一萬。”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里。
節氣養生
傳統中醫認為,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臟,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立夏以后,天氣轉熱,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后,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4日(星期五)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