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暑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24節氣
發表時間:2021-02-06
|
|
|
摘要:大暑(公歷7月22—24日),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最后一個節氣。外文名:GreatHeat。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歷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
|
大暑(公歷7月22—24日),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最后一個節氣。外文名:Great Heat。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歷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每年7月下旬(約大暑節氣后),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
古書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自古以來,我國一些地方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伏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飲的茶,這種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此外,還有燒伏香、曬伏姜等習俗。
節氣簡介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丙或太陽黃經達120°時為大暑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也是降水量最多的節氣,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大暑節氣的氣候特征表現為雨熱同期。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高溫潮濕多雨雖然不免有悶熱難熬之苦,卻對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農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沛的雨水供應。每年7月下旬(約大暑節氣后),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
氣候特點
大暑節氣期間高溫多雨,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大暑節氣的氣候特征表現為雨熱同期。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冬季受來自內陸的干冷氣流的影響,天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農事相關
農耕生產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由于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所以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于“雨熱同期”。光照足、高溫、降水豐沛的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節氣風俗
送大暑船
所謂“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臺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后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后,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后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臺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過大暑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燒伏香
燒伏香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冶多種頑疾。還有一說百姓在伏天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
飲伏茶
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曬伏姜
三伏天時,人們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
竹筒冷面
大暑節氣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了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條放到竹筒中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面后夏天不會中暑。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時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飲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節氣養生
飲食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這個時節,腸胃的消化功能較為薄弱,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多吃肥膩、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鮮果蔬外,還可適當多食用些清熱、健脾、利濕、益氣等食物。
養生
(1)藥粥
著名醫家李時珍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2)飲水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物質。由于天氣炎熱,人體的水分蒸發消耗過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喝開水最好,也可以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藥茶,出汗的較多的飲用糖鹽水、茶水等,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
(3)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健身
(1)預防中暑
高溫天氣盡量不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或者從事體力勞動。
(2)預防情緒中暑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
(3)運動量不宜大。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年輕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也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4)要注意開窗通風防暑氣,保護好心神,讓心靜下來,確保精神飽滿。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4日(星期五)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