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至 |
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24節氣
發表時間:2021-02-07
|
|
|
摘要:冬至(公歷12月21-23日),又稱日南至、冬節、日短至、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外文名:WinterSolstice。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
|
冬至(公歷12月21-23日),又稱日南至、冬節、日短至、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外文名:Winter Solstice。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節氣劃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系。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立春為歲首。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節氣涵義
冬至,又有日短、日短至、日南至與冬節、冬至節、亞歲等稱,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冬至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國位于北半球)太陽高度逐漸升高,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對于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自此回升,太陽光逐漸增強。從節氣規律來說,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始點,自立春起陰陽轉化,陽氣上升,立春標示著萬物更生、新輪回開啟。而冬至則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
節日習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一,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后,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氣候特征
冬至節氣的到來,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冬。這天北半球雖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并不是最冷的時候,所謂“冷在三九、四九”。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因而,冬至之前天氣通常不會很冷。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節氣時間
斗指子,太陽黃經270°,為冬至。正月建寅,十一月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例如:2020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
注:平均時間法(1645年以前使用)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與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推算方法不同,各節氣的具體交節時刻不一樣。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節氣地位
●冬至大如年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二十四節氣之中,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始點,新的輪回自立春開啟;而冬至則是太陽回返的始點,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在四時八節當中,寓意太陽新生的冬至重要程度不亞于寓意陽氣升發的立春。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古代我國一些地方的古人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不返沒祖先”的講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在古代冬至有“亞歲”之稱,“亞歲”即僅亞于“歲首”。冬至又被稱為“小年”,是說年關將近了。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
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各異,一些傳統節日還沒廣泛流傳,漢代前我國北方中原地區未見冬至過節日風俗的文字記載。到了漢代,中原地區有以冬至為“冬節”的記載,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
冬節盛于唐宋。宋朝以后,冬至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興盛。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冬至有祭祖、宴飲等習俗。現今很多地區仍保持著冬至祭天祭祖的習俗,如嶺南、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要過節慶賀。
●計算寒天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一般是出現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進入了冬季,并不是進入冬季就意味著開始寒冷,因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于我國北方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在南方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十月小陽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間出現的風和日麗、溫暖舒適“小陽春”天氣。在冬天季節,所謂“冷在三九”,在南方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嚴寒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作為閏月的參照標準
西漢至清初在黃河流域采用“土圭測影法”(平均時間法)劃分的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月中叫“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后一日為月之終。將只有節,沒有氣的月份,置為上個月的閏月。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標準(因為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
●西方以冬至作為冬季起始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起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如春季以立春(斗指東北,后天八卦艮位)為始點,春分(斗指東)為中點,立夏(斗指東南)為終點。不同緯度不同地域,其氣候有很大的差異,以“四立”為四季的起始適用于反映我國的氣候與物候。在西方,是以“二分二至”作為四季起始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西方國家地處較高緯度,離黃赤相交角較遠,以“二分二至”作為四季的起始點比“四立”更能實際反映當地氣候與物候。西方這種以“二分二至”劃分的四季比我國傳統“四立”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節日飲食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羊肉湯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一,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于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御寒滋補。
湯圓
冬至湯圓,又稱冬節丸、冬至團等。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人們就起來生火煲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
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面、冬至肉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冬至這天,不少數廣東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此外還有冬至有吃姜飯等。
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并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炸點心
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要吃炸點心,炸糍粑、炸南瓜餅是這天的主食。從冬至開始,需要進食一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來補充熱量,抵御嚴寒。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4日(星期五)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