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仙人物傳說 |
來源:歷史上的今天
欄目:歷史文化
作者:小歷
發(fā)表時間:2021-10-22
|
|
|
摘要:八仙的來歷,其中有幾位,史有其人、書有記載,但其成仙之道,云游之跡,大多靠戲曲與民間傳說來描繪,與其說是歷史人物,不如說是文學藝術的典型。
八仙的造型,全依賴于舞臺的形象,由舞臺走向民間以后,再經(jīng)民間藝人用雕塑、剪紙、刺繡等種種手段加以夸張,遂使得個個性格鮮明,人人印在心中,好像熟人、朋友一般,真?zhèn)€是終身難忘。
鐵拐李
鐵拐李,又稱李鐵拐,…
|
八仙的來歷,其中有幾位,史有其人、書有記載,但其成仙之道,云游之跡,大多靠戲曲與民間傳說來描繪,與其說是歷史人物,不如說是文學藝術的典型。
八仙的造型,全依賴于舞臺的形象,由舞臺走向民間以后,再經(jīng)民間藝人用雕塑、剪紙、刺繡等種種手段加以夸張,遂使得個個性格鮮明,人人印在心中,好像熟人、朋友一般,真?zhèn)€是終身難忘。
鐵拐李
鐵拐李,又稱李鐵拐,其名甚多,有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李玄、李岳、李元中等。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中介紹《上洞八仙傳》時說:“傳言鐵拐(姓李名玄)得道……。”所取的是“姓李名玄”之說。他出生于何朝何代,也是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歷史上實無其人,相貌與行跡都自傳說中來。
據(jù)傳,某日李玄在山中忽然想到“自用師心,終非實際;管窺蠢測,終乏大觀。”終又記起,道教祖師、人稱老君的李耳,與自己同姓同宗,正宜“傾心師事,任性修真”。于是柬裝登程往華山尋師。一路上披星戴月,宿水饗風,全不覺得辛苦!反倒玩景適情,賦詩歌吟。到得華山,更覺那山果然奇妙,松柏交翠,云煙掠地,霞鶯同飛,至晚又是家炊晚煙,山印新月,把道家的出世心境融在山光林影之中,從而更襯出當時李玄的英俊與瀟灑。
及至見到老君及與老君同住華山的宛丘先生,聽了老君的宏論“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道無所,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播爾精,毋狎爾性,息慮營營,乃可長生。”心花頓開,塵心冰釋。接著又聽到宛丘的指示:“汝名在仙籍,執(zhí)此操修,不日可到,何必多求。”復歸巖穴深林之后,深會老子之旨,熟思宛丘之語,運道益堅,用力益切。果然不久即能出陰神,四方清逸。雖在深林,并不寂寞,聞名而來的人不絕,求做徒弟的人很多。若將修道比仕途,李玄此時可說是春風得意,或者用時髦的話說,他是一位事業(yè)上的成功者。
精神到這一層,李玄不斷有新的覺悟,一天,登高山絕頂,見蒼鷹盤旋空中,心有所動:“奈何世人營營逐逐,爭蝸角虛名,覓蠅頭微利,自驅陷阱,至死方悔,豈不出此鷹之下乎?吾益有以儆矣。”即興口占言志之詩:“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仍岡,何必戀塵埃。”只這“何必戀塵埃”,明明是一處伏筆。
就在李玄望鷹吟詩之際,老君與宛丘跨鶴而來,老子當場發(fā)了一通議論:“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游心欲淡,浩氣欲養(yǎng),與物自然無私焉。”之后相約十日后神馳共游西域諸國。
十日之后,李玄囑咐徒弟楊子守住他的魄(尸身),約定七日不返方可焚化尸體。楊子受命之后,加意防護,日夜不敢少休,豈料守到第六日,家中有人跑來告急,說他的母親病危,專待一見。楊子在猶豫中,經(jīng)不起家人的催促與力勸,終于焚化了李玄的尸身。
李玄神出華山,隨老君西游乾諸蘭國,歷蓬萊、方丈,遍游三十六洞天,收益非淺,但掛牽著魄在深山,乃告辭欲歸。此時,老君早已心中有數(shù),笑而不作正面回答,臨行為作一偈,偈曰:辟谷不辟麥,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
李玄按原定的七日之數(shù)回到自己修道的山中,到茅齋尋魄,毛發(fā)無存,徒弟楊子也不知去向。游魂到處無依,日夜憑空號叫,正巧遇到一個餓莩之尸倒臥山中,此時李玄猛然記起老君臨別偈語:“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頓悟“此餓莩之尸即吾面目也。”于是,不再游蕩,不再號叫,乃附餓莩之戶而起,魁梧英俊少年,一變而為蓬其首,垢其面,袒其腹,跛其足,依紫色拐杖的乞丐模樣。自此這托尸而起的李玄能夠隨意變化,手中的拐杖噴口水便可變成鐵杖,鬧得世人再也不知他的本名,只響亮地呼他為“鐵拐先生”,以后更相知相親,拋卻板板的“先生”二字,徑直喚做“鐵拐李”。
李玄變成鐵拐李后,知道徒弟楊子的母親已死,不免反思自問:“彼守我之尸而不終者,迫于母也。彼之母死而不克送者,累于我也。我不為之起死回生,彼將終身抱恨矣!”埋怨之心立刻改變?yōu)楹裰氐耐椋谑牵痔徼F拐,肩背葫蘆,徑至楊家,從葫蘆里取出一丸異人傳授的起死靈丹,救活了楊子的老母,言明了自己的身份,忽化清風而去。只此一舉,鐵拐李肩頭多了一只葫蘆,與別的仙人不同,身上攜有鐵拐與藥葫蘆兩件法寶。
世人但知鐵拐李離奇的身世極有趣味,覺得鐵拐李的形象古怪而有鮮明的性格,少有人再往深處想英俊少年變了丑乞丐,總體來說,更美了。識得個中道理,對我等凡人會有好處,識得個中道理,也才能算是真正地認識了一個鐵拐李。
鐘離權
鐘離權,姓鐘離,名權,據(jù)稱是漢代鐘離子,因此民間又稱之為“漢鐘離”,仿佛他姓漢,名鐘離。道教宣傳意欲達到貴為將相不如修道成仙的效果,通過《歷代神仙通鑒隊《列仙全傳》等書,為他編造了“將門虎子”的身世。
象一切神異人物一樣,鐘離權出生時便有些非凡的征兆。誕生之日,有一巨人大踏步跨入鐘離母的臥室,聲稱自己是上古黃神氏當托生如此,言畢,“異光數(shù)丈,狀若烈火”,在光火之中,鐘離權來到世上。這孩兒頂圓額廣,耳厚眉長,目深鼻赤,口方頰大,唇臉如丹,乳遠臂長,像個三歲的孩子。更奇怪的是,六天六夜,不聲,不哭,不食。到第七天,精神十足地說出兩句話來:“身逐紫府,名書玉京。”當時家人于驚奇之余,未必明白這孩兒出言的深奧。如今我們從旁看書應該明白,“紫府”、“玉京”都指的是玉皇大帝的殿堂,說明他本來就是玉帝屬下的神仙,那邊總還是自己的歸宿。乃至他長大成人,又是臉如丹涂,俊目美髦,身長八尺,堂堂偉丈夫,耀眼美男子。因為他“自幼知識輕重”,量事如秤稱的一般,很得父親器重,父親便為他取名為“權”,“權”就是秤砣,含意大約是料事準確,明曉是非。其實編故事作宣傳的人的本意,不外乎權衡人生各方面,還是做道士修煉個不死之身方為上策。
長大成人,受其兄鐘離筒的舉薦,作了漢朝大將,奉命與侵犯邊疆的吐蕃兵作戰(zhàn),開始時勢如破竹,用八卦陣大敗蕃兵。此時被空中的鐵拐李看見,他知道鐘離原是上界仙子,只因掌書有過,才被謫入下界,心想:“設使鐘離收其全功,必至封侯加爵,彼時沉溺太深,有誤大道。不若使之戰(zhàn)敗逃回,出迷路而超仙界,豈不美哉!”說到做道,鐵拐李化為一老翁,竟投蕃營獻計,蕃兵連夜劫營,殺得鐘離大敗,只身逃入山谷。絕望之際,得一胡僧指引,進入了迥別塵凡的地方,單見得,異草奇花,蘭芳桂馥,嬌黃嫩綠,色奪締羅,又只見,一派流泉,兩行松柏,胡僧指為“東華先生成道處”。進入莊內,受東華先生熱情款待,飲麻姑之酒,食胡麻之飯,又聽東華先生借題講道:“功名富貴,總是浮云,戰(zhàn)爭攻取,都為運氣。曾見萬古以來,江山有何常主,富貴有何定數(shù)?轉眼異形,猶之黃粱一夢耳。若貧道行年差長,看破世情,閑居自適,遠脫樊籠,雖不能人道超凡,庶幾不為塵世所羈矣。將軍何必苦戀功名,勞思俗慮?”一陣現(xiàn)身說法,使鐘離權頓釋虎豹爭雄之心,當即請教養(yǎng)身秘訣。東華老人回答:“養(yǎng)生無他,但虛其心,實其腹足矣。”鐘離權不明白這話的含義,先生進一步作了解釋:“心為一身之主,論其本未,洞洞空空,原無一物;自人累于物欲,而虛者始實,必卻其欲,反其原,則虛者常虛,而神在萬物之表矣。腹者精之闕,究其始生,保合完固,毫無滲漏。自人得形于色,而實者始虛:必固其精,窒其欲,則實者常實,而精在不損之天。二者完全,則老者可童,少者可壽;可以身游紫府,可以名書玉冊,寧曰僅僅養(yǎng)生己哉。”鐘離聞言大悟,感嘆不已,五體投地:“若非仙翁提醒迷途,幾乎一生終陷塵綱!”當場拜東華先生為師,先生也不保守,即以長生秘訣,金丹火訣、青龍劍法,悉數(shù)教授于他。之后,指路給他回家。鐘離回顧,人與莊房倏忽無有,嘆一聲:“真異人也!”其實他自己也成了異人。
回家見了厭倦官場的兄長鐘離筒,二人結伴投華山修行。路上二人說話,睹物說理,也一般帶了仙氣哲理。見小溪澗邊白鷺獨立,得道的鐘離權說:“島之頭何短?鶯之頸何長,欲斷彼而續(xù)此,其可得乎?吾以為天下之事,其不可短長者固多也。吾人誠能識破機關,至道即在目前,天地皆吾掌握。但世人情欲難割,所以大道不達也。”
說話間遇到了連傷數(shù)人的惡虎,那虎依負南山之嵎而立,白額金睛,咬牙咆哮,逐虎之人,大半驚倒在地。鐘離權用青龍劍法,持劍在手,大喝一聲,望嵎擲去,惡虎應聲鮮血淋漓墜于山下。到這地步鐘離權文可講道,武能斬虎,神仙的形象可稱完美,以后升仙就是料中之事了。
鐘離權成仙后,被玉帝封為“太極左宮真人”,此后或隱或現(xiàn),歷魏到晉,又做了邊關大將。這位三軍統(tǒng)帥趕當時放浪形骸的時髦,作古怪的打扮:“丫頭(頭上梳兩個大丫譬)袒腹(露著大肚皮),手搖棕扇自若,赤面?zhèn)ンw,龍睛虬髦。”結果又當了一次敗將,從此才死心塌地跑到終南山去隱居,再也無心做什么將軍。
鐘離權在道教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元朝時,全真道就奉其為“北五祖”之一。
呂洞賓
“八仙”之中,傳說多,名氣大的,應該首推呂洞賓。有人猜測,“八仙”群體很可能是以呂洞賓為核心形成的。記載呂洞賓傳說故事的書,從前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呂洞賓度鐵拐李》、《呂洞賓度城南柳》、《呂洞賓桃柳升仙夢》、《呂洞賓花月神仙會》、《呂洞賓戲白牡丹》、《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呂祖全傳》種種,戲劇、曲藝、民間口頭流傳故事,說唱呂洞賓的故事,更是不計其數(shù)。
很多人都認為歷史上實有呂洞賓其人,字伯玉,又名紹先,出家后改名為巖,字洞賓,號純陽子。他是晚唐關西河中府承樂縣人。承樂縣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樂縣,縣內的萬壽宮傳說為他故居的舊址。
傳說他是度化鐘離權的東華真人的后身。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已時生。他的母親懷著他時,便有異香滿室、天樂并奏、白鶴自天而降飛入帳中的吉兆。他出生以后,金形玉質,道骨仙風,鶴頂猿背,虎體龍腮,鳳眼朝天,雙眉入鬢,身長八尺二寸,鼻梁聳直,面色白黃。左眉有一點黑子,足下紋起如龜。自幼聰敏過人,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成人,頂華陽巾,著黃衫袍,系青帶子,模樣恁樣文靜。還在襁褓之時,就有異人相之做出定評:“此兒骨相非凡,自是風塵外物,他時遇鐘離、采和,牢心記取。”后來游廬山,遇大龍真人,傳授遁劍祛魔,但在仕途上并不順風,兩舉進士不第,年紀已到六十四歲。人一潦倒,便容易接受出世的思想,他在長安酒肆遇見鐘離權,看了他題在粉壁上的三首詩,既驚訝其狀貌奇古,又服其詩意飄逸,作揖問姓名,表示了敬慕之意。遂向鐘離先生求度世之術。鐘離覺得他“骨肉尚未完全”,設下十道難關來試驗他。
鐘離權又傳授了洞賓所要求的成仙真秘訣。以后呂洞賓又得火龍真人傳授劍法。從此開始了仙游的活動。他在淮水降伏蚊精之后,又有南下岳陽的故事。在民間傳說中,呂洞賓集“劍仙”、“酒仙”、“色仙”、詩仙"于一身,放浪形骸的神仙。同時,他又是一位詩人,有幾百首詩詞傳世。
張果老
張果老,本叫張果,以其長壽過百歲,世稱張果老,歷史上或者真有姓張名果的道士,但有關他的記載,神乎乎的,也都帶著傳說的色彩。
道教宣傳上,說他是混沌以來的白蝙蝠,因受天地之氣,得日月之精,歷歲久遠,化而為人。后隱于恒州中條山,接受鐵拐李等仙論道說法,往來汾晉之間,長生不老。許多年過古稀的人回憶,童年時見他,他就自稱有好幾百歲了。每常騎一頭白色驢子,倒騎趕路,日行數(shù)百里。休息時,就把驢子折疊起來,疊起,就只有一兩層紙那么厚,藏在巾箱中,不見了蹤跡。想要騎驢,取出那紙,噴一口水,又變成了驢子。
張果神術迷人,但其出身來歷卻始終是一個謎,玄宗一心要探個究竟。他先召京城中一個叫“夜光眼”的人進宮,此人平時善觀神鬼百怪。玄宗故意命張果在自己身旁,想要“夜光眼”看破他的機關。“夜光眼”看了半天,倒問:“不知皇上要我觀察的張果他在哪里?”接著又召來一個精通占卡的人,名叫邢和蹼。此人從前為人家算命,不用指姓名籍貫,自擺算籌就可以很快說出問卜人的姓名、來歷、善惡壽夭、窮通禍福,并且前后為數(shù)千人算命,無不靈驗如神。玄宗請他進宮排開算籌為張果算命,運籌良久,越算越糊涂,最終連張果的歲數(shù)也算不出,更無論其他。
張果的事跡玄玄乎乎,但他在民間傳說中,倒騎毛驢一老漢,反能給人以可親的印象,有為之圖形,有人在畫像圖上題詩,那詩,初讀時,貌似打油,細品,則既含道家仙氣,又帶人生哲理,雅俗共賞,遠非時髦詩人的莫明其妙之大作可比。
韓湘子
據(jù)說,韓湘子,本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孫。生有仙骨,素性不凡,厭煩華麗,喜歡恬淡,佳人美女,全不動心,美酒佳肴,不能溺其志。他所熱心的是道家的修煉之法、黃白之術。
有一天,湘子外出訪師,恰巧遇見呂洞賓和鐘離權,便棄家隨二人學道去了。后來到了一處地方,見仙桃紅熟,他爬上樹摘桃,桃枝斷折,湘子墜地,身死而尸解,這便成了神仙。
湘子成仙后,欲度韓愈,知道韓愈歷來不信道,便先用法術打動他。那年正遇大旱,皇帝命韓愈到南壇祈雨雪,祈禱好久,并無雨雪降落,眼看就要罷官。這時,韓湘子變成一位道士,當街立出招牌:“出賣雨雪”。有人報告韓愈,韓愈便請他來祈禱。道士登壇作法,不一會,天降大雪,韓愈還不信服,問道士說:“這雪是你求下的,還是我求下的?”道士干脆回答:“我求下的。”韓愈逼問:“有何憑據(jù)?”道士說:“平地雪厚三尺。”韓愈立即著人測量,果然雪厚三尺,心里這才有些服氣。
卻說唐憲宗本性好佛,有一回西番派和尚送來佛骨,憲宗意欲將佛骨迎進宮,諸臣皆不敢說個“不”字,獨有韓愈上表苦諫,斥佛為異端不祥之兆。憲宗大怒,將韓愈貶往南國潮州,限日起行。行不數(shù)日,彤云四起,寒風刮來,大雪飄飄。走到一個地方。雪深數(shù)尺,馬不能前,路不可認,四周更無人家。想要退回,大雪埋了來路。正在饑寒交迫之際,忽有一人沖寒開路,掃雪而來,近前看清,來人正是韓湘子。向前問韓愈:“你還記得當年花開時的詩句嗎?”韓愈問:“這是什么地方?”韓湘子說:“藍關呀。”韓愈嘆息良久,說:“世事這般的有定數(shù),我將從前的句子補成一首詩吧。”
二人收拾住進藍關傳舍,韓愈從此相信了韓湘子的預言并非無據(jù)。夜間二人議論往來之事,修真之道,韓愈心悅而誠服。韓湘子再次作了預言:“公不久即西歸,不惟無恙,并將復用于朝。”韓愈問再次相見的日期,韓湘子含糊其辭。據(jù)說最終韓湘子度韓愈成仙而去。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仙。《東游記》說她是廣州增城縣何素女,生下來時頭頂有六根長毫。
有一天,在溪邊遇到鐵拐李、藍采和,授她以仙訣。從此又常往來于山谷中,其行如飛,朝去而暮回,回家時常帶些山果給母親。母親問她的行蹤,只說往名山仙境,與女仙論道。漸漸長大以后,言論異乎尋常。
武則天聞其特異非常,遣使召她進京。將到京師,忽然不見,四下尋找,蹤影全無。
到景龍年間,鐵拐李引導,大白天里升仙而去。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有人在麻姑壇見她站在五色云中。大歷年間,又有人見她在廣州小石樓,刺史高皇現(xiàn)場目擊,還曾把這事上報朝廷。
另有一說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則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親開豆腐坊,她自幼做父親的幫手。十三四歲時到野外游玩,遇見了云游的鐵拐李、呂洞賓和張果老,三位神仙給她吃了仙桃、仙棗和云母片,從此她再也不覺饑餓,并能預卜未來,知人禍福。鄉(xiāng)親們?yōu)樗w了一座小樓,要她住在那里,人們常來這里請她算命。漸漸地,何秀姑的名字變成了何仙姑。
對于何仙姑的籍貫出身,歷來說法甚多,有的說她本來姓趙名荷,后來誤“荷”為“何”,以名為姓,成了“何仙姑”,有的說她幼年遇仙人,吃了仙桃,從此不食人間煙火;有的說她本名二娘,以織布為生,自修得道。開元間皇帝派使者接她進京,因使者途中存心調戲她,所以她中途隱去。還有的說她生在宋代,從小善言人禍福,因而被稱為“仙姑”。
關于她的故鄉(xiāng),除廣東增城說之外,還有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種說法。說法的不一,大概是因為歷史上本無此人。人物從傳說中來,傳說在流傳上染上各種地方色彩,久而久之便成了“當?shù)厝恕薄I綎|嶗山傳說何仙姑是山村中人,因為村中姊妹取藥治病成仙,山中還有仙姑洞、梳洗樓等“遺跡”。
藍采和
多數(shù)人認為藍采和的籍貫和真實姓名不可考,藍,并不是他的姓,采和也不是他的名,只因他唱歌時多以“踏踏歌,藍采和”,便稱他為藍采和。有人說他是南宋隱士陳陶。元代雜劇《漢鐘離度脫藍采和》中說,藍采和是他的藝名,原名叫許堅。許堅,歷史上實有其人,《全唐詩》收錄過他的詩作,若借此一說,藍采和應是唐朝人。
關于藍來和的形象與活動,起定型作用的是南唐沈汾在《續(xù)仙傳》中的一番描寫,這描寫在《東游記》中被通俗化了。只是《東游記》的作者又給他定了一個“赤腳大仙”的前身。
藍采和者,乃赤腳大仙之降生也。身雖為人,不昧本性,放蕩不羈,玩游一世。常衣破藍衫大帶,墨木腰帶,闊三寸余:一腳著靴,一腳跣足。夏則加絮衫內,暴烈日中而不汗,冬則單衣而玩雪,耳口鼻氣出如。每于城市乞錢,手持大拍板長三尺余,醉而踏歌,老幼皆隨觀之。似狂非狂,歌則隨口而作,皆有神仙意,人莫之測。得錢則用繩縛之行,或散去亦不之顧;見其錢或贈貧者,或典酒家。周游天下。人有自兒童時見之,及白發(fā)之時復見之,其頭貌如故,衣履如故。后遇鐵拐,相與講道。一日,于濠粱酒樓上飲酒,聞空中有笙蕭之音,忽然乘白鶴而豐,落下衣衫靴帶,相移冉冉而去。人視其服,及玉也。旋亦皆失去。后復每每見之。
曹國舅
《宋仙列傳》、《神仙通鑒》等書說曹國舅是宋代仁宗皇帝之后,曹皇后的長弟,叫曹景休。《東游記》則將其名作曹友。但無論曹景休或是曹友,史書上都不見有記載。
宋仁宗趙禎,實有曹皇后,其弟名曹佾,字公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濟陽郡王,七十二歲壽終。曹佾是個能夠明哲保身的人物,他保身的訣竅是,一出朝門,從不談國事,宋神宗對他的評價是:“曹王雖用近親貴,而端拱寡過,真純臣也!”但他絕無成仙之事。清代學者趙翼在《除余叢考》卷三十四中指出:
曹國舅,相傳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獻太后(按:即曹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卒,未嘗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另無國戚而學仙者,則亦傳聞之妄也。
傳說曹國舅成仙有兩種。
一說:
曹國舅是宋太后的弟弟,他有一個弟弟名叫曹二。這曹二依恃皇威的地位,無惡不作,強占田地,奪人妻女,結交些不法小人,進進出出,曹國舅很看不下去,好言勸慰不聽,就用懲罰的手段管束他,兄弟倆因此結下仇怨。曹國舅說:“天下之理,積善者昌,積惡者亡,這是不可更改的真理。我們曹家過去積了陰功才有今天的富貴。如今我的弟弟積惡到了極點,就算逃得了官家的典刑,也逃不了暗中運行的天禍。一旦大禍到來,家破身亡,到那時逃也逃不脫了,我為之羞辱,也為之害怕。”于是,散盡家財,救濟窮人,再也不管弟弟的事了。然后,辭家別友,換一身道服,進入深山,修心煉性去了。
另一說:
明代無名氏撰《龍圖神斷公案》卷七《獅兒巷》載:曹國舅是宋仁宗的大國舅。當時有廣東潮陽縣秀才袁文正,攜妻張氏往京城赴試。二國舅貪戀張氏姿色,假意邀袁氏夫婦入府,絞死袁生,逼張氏為妾,張氏不從,被幽禁于深房。
袁生冤魂投訴包公,包公準究。大國舅聞訊,怕事情暴露被包公嚴辦,告訴二國舅,務必置張氏于死地,以絕后患。二國舅將張氏投入井中。太白金星化成一位老人引張氏逃出曹府。
張氏途中遇見大國舅,誤認為是包公,向前投呈訴冤。大國舅覽呈,吃驚非小,以沖道的罪名,用鐵鞭打死了張氏,棄尸僻巷。
張氏蘇醒過來,投包公處訴冤。包公問明真情設下計策。
包公詐稱有病,騙大國舅進府探病。大國舅來到之后,包公要張氏當場訴冤,將大國舅長伽囚起。又作假書騙二國舅進府,再要張氏當場訴冤,之后將二國舅打入牢中。
曹皇后和仁宗皇帝親來勸釋,包公不從,并當即將二國舅押赴刑場處決。
仁宗頒詔大赦天下罪犯,包公領詔,只好開長枷釋放大國舅。
大國舅獲釋,死里逃生,有所覺悟,遂入山修行。
曹國舅成仙的過程十分簡單。傳說他在修道的山中遇到了鐘離權和呂洞賓,二人問他:“聽說你在修養(yǎng),你修養(yǎng)的是什么呢?”曹國舅答:“養(yǎng)道。”“道在哪里呢?”曹國舅以手指天。二位又問:“天在何處?”曹國舅用手指指自己的心口窩。二位神仙笑著說:“心就是天,天就是道。你親見了本來面目啦!”便教他以還真秘術,引他入了仙班。
在人們心目中和戲劇演出中,曹國舅不是葛巾野服道家隱士的打扮,而是身著大紅官服,頭戴烏紗帽,臉上涂著豆腐塊,與丑角縣官一般模樣。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wǎng)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客服
|
|
|
|
|
|
|
|
|
歷史上的今天 |
|
今天是:2025年04月05日(星期六)
|
|
|
|
|
|
|
|
|
|